北欧夏日,波罗的海泛着银光,天蓝透明,异常美丽。我校福建校友会创始人资深顾问、政府智库专家龚小玮校友出访瑞典斯德哥尔摩(Stockholm), 探究瑞典引领全球科技进步之动力源泉。
享有“北方威尼斯”之称的斯德哥尔摩位于瑞典的东海岸,濒波罗的海,梅拉伦湖交汇入海处,风景秀丽,是著名的旅游胜地。早在13世纪初,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、文化、经济和交通中心。斯德哥尔摩是瑞典首都,国家政府、国会以及皇室的官方宫殿均设于此,斯德哥尔摩也是阿尔弗雷德·诺贝尔的故乡。
一、动力源泉之一:诺贝尔奖评审机制-把荣誉写进制度的“瑞典源代码”
诺贝尔奖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·诺贝尔设立,奖励“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”的科学家。这一奖项不仅成为全球科学界的最高荣誉,也深刻体现了瑞典社会对基础科学、原创研究和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。诺贝尔奖评审机制本身即是一种创新制度设计,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负责评选,确保科学性与公正性。诺贝尔奖是瑞典创新精神的象征与推动力。
(一)制度基因。阿尔弗雷德·诺贝尔在 1895 年的遗嘱里写了一句话:“奖励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。”瑞典用 128 年时间,把这句话编译成一套可执行、可复制、可迭代的“制度源代码”。宪法级防火墙,科学院、卡罗林斯卡学院、瑞典文学院三大机构独立评审,经费直接由议会拨付,与行政、产业、舆论完全隔离。终身匿名制—评委名单封存 50 年,杜绝游说。逆激励条款,任何泄密者立即永久除名,确保“沉默的公信力”。
(二)正向飞轮。评审机制一旦启动,便形成自我放大的“瑞典飞轮”:基础研究 → 诺奖识别 → 全球人才流入 → 更高水平基础研究。瑞典以 0.13% 的全球人口贡献了 0.9% 的诺奖得主。诺奖周期间,斯德哥尔摩酒店入住率飙升至 98%,其中 42% 的访客是科研合作意向访问。
(三)文化影响。在瑞典,诺奖不只是一场典礼,而是一种“国民操作系统”。每年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,全国 14 岁以上人群有 73% 收看直播。蓝厅晚宴菜单提前半年向公众征集创意,胜出者可携家属与诺奖得主同桌,让普通人用味蕾触摸顶尖科学。
(市政厅蓝厅-诺贝尔奖颁奖晚宴大厅)
(四)软实力溢出。评审机制把“科学公信力”转化为“国家品牌力”。全球 40% 的生命科学初创公司在首轮融资时会刻意标注“瑞典科学院合作”或“诺奖实验室衍生”。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统计,诺奖光环每年为该国带来 21 亿瑞典克朗的无形品牌溢价。瑞典已经把诺奖写进了制度的源代码、文化的操作系统和经济的驱动引擎。诺贝尔奖之于瑞典,不是终点,而是循环加速的原点。
瑞典不仅是诺贝尔奖的发源地,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典范国家。其科技创新能力与诺贝尔奖之间形成了互为支撑、相辅相成的关系。诺贝尔奖不仅是科学荣誉,更是瑞典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资产。诺奖让斯德哥尔摩成为全球科学界的“圣地”,吸引顶尖科学家和合作项目,从而提升了瑞典的国际影响力。瑞典人将创新视为国民身份的一部分,诺奖颁奖典礼成为全民科技节,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认同。诺贝尔奖不仅源自瑞典,更深深植根于瑞典的科技制度、教育文化与社会价值观之中。它既是瑞典创新能力的象征,也是其持续引领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。
二、动力源泉之二:“诺贝尔奖土壤”双引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KTH及隆德大学 LUND
(一)制度底座
宪法级科研自由:瑞典《高等教育法》明确“研究与教学自由不可侵犯”,为两校提供长期、稳定、非竞争性的基础经费(占年度预算 40% 以上),确保诺奖级问题“可以等十年出成果”。
诺奖评委嵌入:KTH 与 LUND 共有 11 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、7 位诺贝尔委员会委员,直接在评审机制里“种庄稼”。
(二)资源浓度
国家大型设施共享。KTH 主建的 MAX IV 同步辐射中心、欧洲散裂中子源 ESS(位于隆德)对两校全时开放,仪器排队周期 ≤ 48 小时。“Wallenberg Initiative” 2015-2025 为 KTH和LUND 注入 22 亿瑞典克朗,专投高风险交叉学科(量子材料、AI for Science)。
(三)人才循环
本科-诺奖最短链路。LUND 物理系 2023 年本科毕业班 17% 直接进入诺奖得主课题组攻读博士。KTH 工程科学学院 2022 年博士毕业生 31% 留校做博后,平均 5.8 年后获独立 PI 职位。
“诺奖导师制”。每位博士生须由一名诺奖/诺奖提名级科学家担任 Secondary Supervisor,保证选题始终对准“下一代诺奖问题”。
(四)转化飞轮
专利→公司→诺奖:LUND 衍生的 Alfa Laval、AXIS、Gambro 累计诞生 3 位诺贝尔化学/物理关联得主;KTH 孵化的 Spotify、Klarna 反哺设立“KTH 未来诺贝尔奖基金”,每年 1 亿克朗定向资助长期基础研究。
(五)城市-校园一体化
斯德哥尔摩计划把 KTH 主校区、诺贝尔博物馆、市政厅蓝厅和金厅划为 3 km² 的“诺奖半岛”,地铁 7 号线改名“Nobel Line”,用城市流量把科研成果即时转化为公共记忆。隆德科学村(Lund Science Village)直接以 ESS 为圆心,10 分钟骑行圈内容纳隆德大学 4 个院系、25 家诺奖关联初创公司,形成“白天做实验、晚上赴晚宴”的闭环。
(六)数据速览
KTH的师生比 1:6.3,近 20 年校友/教授获诺奖 5 次,年度科研经费 47 亿 SEK。LUND的师生比 1:5.9,近 20 年校友/教授获诺奖 7 次,年度科研经费 52 亿SEK瑞典克朗。
KTH 与 LUND 共同构成瑞典“诺贝尔奖土壤”的双引擎。制度自由提供“气候”,设施与资金提供“肥料”,人才循环与转化飞轮完成“自我授粉”。当外部世界还在寻找偶然时,瑞典已经把诺奖变成了可复制的必然。
斯德哥尔摩“2025最具创新城市”计划以“诺贝尔奖”机构为核心,整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和隆德LUND大学资源,打造全球科研高地。
(访问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和LUND大学)
三、中美经贸会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
7月28日至29日,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。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、宏观经济政策等双方共同关心的经贸议题开展了坦诚、深入、富有建设性的交流,回顾并肯定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共识和伦敦框架落实情况。根据会谈共识,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%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。
四、瑞典科技创新经验启示
(一)制度先行。让科研自由成为一条宪法条款,把长期、稳定、不附带即时考核的基础经费直接写进法律,用制度为“十年磨一剑”兜底。
(二)设施共享。把最昂贵的国家大装置从“单位所有”变成“全国共享”,让任何一位青年学者在48小时内就能排队上机,把设施优势转化为所有大学的共同土壤。国家重器一旦开放,将成为所有大学的“诺奖土壤”。
(三)文化浸润。把科学从实验室的冷光里请出来,搬进地铁广播、小学课堂和广场音乐节,让诺奖周成为全民期待的公共节日,让科学成为公共节日,比任何补贴都更能留住顶尖科学头脑。
飞机越过波罗的海的云层,下方群岛星罗棋布。瑞典那片将创新写进基因的土地,能为中国科技创新之路提供了新的参考。